滨水新貌 – 重获关注,焕发活力

如何将一个被遗忘的城市滨水区转变为活力四射的目的地,助力城市更加适应气候变化?我们探索了推动滨水区成功开发的六大要素。

作者:丁钰茹,研究员

随着人们日益渴望在城市环境中与自然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滨水区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城市中备受欢迎的热门目的地。滨水区的开发不仅有助于推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宏观趋势的发展,更是应对环境挑战、促进社会福祉以及培养负责任治理实践的强大工具。

通过借鉴全球各地生机勃勃的城市滨水区的发展经验,我们总结出六个有助于其成功的关键特质。本次探索旨在运用我们提出的《优秀城市空间的六大特质》框架,来明确那些让滨水区成为社交、经济活动和城市韧性核心地带的关键要素。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阿德莱德庆典中心 | Hassell项目

在地之美

历史悠久的滨水区常常面临被当代面貌完全同化、丧失原有特色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建立既体现时代特色又彰显在地历史底蕴的联系。

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滨水区开发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 将历史资产重新用于公共服务
  2. 产业角色的重新定位与转型
  3. 恢复消失的本土生态环境

Hassell设计的上海热门目的地 — 徐汇西岸滨水公共空间正是这三个要素发挥作用的最佳佐证 — 经过设计的场所展现了保留并提升在地之美的成果。

中国上海,徐汇滨江西岸公共空间提升

曾经烟雾缭绕的上海西岸,如今蜕变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艺术休闲胜地。西岸绵延11.4公里,这片昔日的工业区,在2010年世博会后焕发新生。历经十年蜕变,近50万平方米的滨江空间已变成公众乐园,10万平方米河岸露台也已成形。

中国上海,徐汇滨江西岸公共空间 | Hassell项目
中国上海,徐汇滨江西岸公共空间 | Hassell项目

昔日的工厂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绿草如茵的野餐地、自行车与跑步小径、咖啡飘香的小馆、滑板运动的乐园,以及供人们休憩的座椅和临时活动的空间。这些Hassell设计的特色功能融合了黄浦江的曲线之美,将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

上世纪三十年代为龙华机场而建的巨大油罐,如今改造成油罐艺术中心,沿江更是汇聚了众多知名画廊与重量级展览。此外,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超过20家全球艺术巨头也在此安家落户,共同打造这片充满活力的艺术新区,吸引着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和游客纷至沓来。

中国上海,徐汇滨江西岸公共空间 | Hassell项目

紧凑便捷

优质生活的三大支柱在于能够便捷地获取刚需服务、各种各样的不期而遇和公共空间。有利于步行的城市滨水区不仅能促进活跃的社交联系,还能确保各种便利设施触手可及,让日常所需近在咫尺。

紧凑便捷的城市滨水区的三大特征:

  1. 增强通往基本服务的步行可达性,优先考虑人的需求
  2. 在有限空间范围内增加公众对功能区的高密度访问
  3. 打造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将购物、社交和可持续发展举措无缝融合

香港K11 MUSEA的开发作为一个紧凑的海滨目的地的杰出典范在闪耀地伫立在维多利亚港,巧妙地融合了步行可达的各种公共空间,并提供了多样化的便利设施。

中国香港,维港文化汇K11 | KPF & RLP项目 | 图源:Alamy

中国香港,维港文化汇,K11

位于维多利亚港文化汇的K11,占地面积达4万平方米,这里汇集了高端艺术、商务接待与高端服务、办公场所和零售业态,和谐共融。

在焕然一新的滨水步道上,一座高达62层的“创意城市”塔楼 — K11 Atelier矗立其中,成为项目开发的核心。它兼具高效、灵活与联通性,内部设有瑰丽酒店,拥有413间客房,同时配备高级办公空间、共享办公区以及活动场所。紧邻K11 Atelier的是K11 Musea,这座十层高的文化零售地标汇聚了艺术、时尚和设计元素,令人目不暇接。而K11 Artus则提供287间五星级公寓,为住户带来高品质的居住体验。

维多利亚港文化汇与人口密集且充满活力的尖沙咀街区仅一步之遥,紧凑便捷、交通便利且步行可达,是游客和城市居民流连忘返的热门目的地。这里也是绿色空间的积极倡导者。K11建筑群中,有高达30%的面积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绿色露台。

丰富多元

为了让城市滨水区成为人人可享、可及的公共服务空间,用途必须多样化,不能仅局限于单一功能。将住宅、商业设施和易达的公共空间与吸引人的公共项目相结合,不仅能促进社区的包容性,还能吸引不同年龄、性别和背景的人们,确保滨水区成为受欢迎且活力盎然的目的地。

包容多元的滨水区规划应包括以下方面:

  1. 广泛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参与资助、运营和领导工作
  2. 混合土地的多样化用途
  3. 推行多样化的公共项目

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的设计便是一个丰富多元滨水空间的典范。

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公共空间 | Hassell项目

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

悉尼对达令港片区采取的创新性振兴措施使其成为公共与私营部门成功合作的典范。自2013年以来,在联实集团的牵头和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的监督下,达令港的改造工程吸引了多家房地产开发商财团的参与。

Hassell受委托对达令港占地20公顷的公共区域进行改造。我们成功地将开放空间扩展了30%,这一成果相当显著,同时无缝融合了悉尼国际会议中心(ICC)的所有三座建筑(剧院、会议和展览中心)。

达令港的公共空间拥有大量休闲娱乐场所,如悉尼水族馆等,并且定期举办各类科普和季节性庆典活动,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包括当地居民和游客。

澳大利亚悉尼,Harbourside港口区顶级滨水商业区 | Snøhetta + Hassell项目

目前,滨水区改造的下一阶段现已启动 — 将港口区(Harbourside)购物中心重新开发成一个集零售、住宅、商业和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顶级滨水商业区。该项目计划于2026年竣工,由新南威尔士政府和地产集团Mirvac合作开发,以确保达令港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保持其先进性。

整个片区洋溢着文化能量,艺术和活动的策略性结合确保社区全年无休的活力体验。

开放互联

将被人遗忘的滨水区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需要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出发:如何让人们能够轻松到达这些水岸,他们又需要哪些设施、怎样的环境以充分感受这些公共空间的魅力?

可达性不仅关乎道路和桥梁,更在于和生态、共享经济资源和社区的连接。开放互联的滨水公共空间不仅拥有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还能提供融资网络、热门场所,尤其是那些有待发掘的、先前被忽视的生态环境资产。

为了提升滨水区可达的公平性,创造高度互联的滨水区需要以下三个关键要素:

  1. 与高频次城市网络(包括公共交通)的行人友好连接
  2. 建立合作联盟,有效整合资金和收入流,以实现财务回报可持续性
  3. 改善城市与当地生态资源的联系,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和弹性

美国芝加哥滨河步道很好地诠释了开放互联特质下的三大要素。

美国芝加哥滨河步道 | Sasaki和Ross Barney Architects项目 | 图源:Alamy

美国芝加哥,芝加哥滨河步道

芝加哥滨河步道创新的行人网络,巧妙地位于两个繁忙地铁站的附近,现已成为通勤者的交通要道。

想象一下,跳下火车,踩着滑板车沿芝加哥河自由滑行,或是与同伴们悠然漫步。超过42%的滨水步道游客选择了这样的体验,足见它通过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将人们紧密联结。

该项目90%的资金来自公共融资,其公共主导,多元社会资本参与的合作机制确保了项目的财务可持续性。2013年至2018年间,该项目通过滨河步道特许经营权(Riverwalk Concessions)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从河滨的入驻商户处获得了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创造了1600万美元的收益,使得贷款偿还超出了原有目标的29%。

河滨步道对生态的承诺体现在植物质量指数(FQI)上,该指数在近1800平方米的区域内对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估,得分高达38.2,表明这一自然环境生机勃勃。

趣动可适

滨水区本质上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空间,其设计应该灵活且富有适应性。顺应自然的涨落和流动进行设计,不仅能够保护建筑本身,还能够确保体验者的安全、舒适和愉悦。

除了具有自然动态性外,滨水区还需具备社会动态性。

公众参与对于培养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归属感至关重要,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以新颖的方式重建和塑造公共空间,使其变得充满乐趣、引人入胜,深受人们喜爱。

激发滨水区活力的三大特征如下:

  1. 通过互动体验加强文化纽带与社区意识的融合
  2. 灵活的功能策划: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趋势与多元化兴趣
  3. 创新设计元素:激励气候变化应对中的探索与适应

在布里斯班,河畔花园是一个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目的地,展现了生机勃勃的动态滨水体验。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河畔花园 | Hassell项目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河畔花园

2011年洪水肆虐,布里斯班河畔的餐馆遭受严重损毁,然而河畔花园却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成为广受欢迎的“绿色心脏”。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景观区特色鲜明,拥有可移动的家具等灵活多变的特点,无论是举办活动还是日常休闲,都能满足不同的社交活动需求,呈现热闹活力的氛围。

在雨林亭的庇护之下,河畔绿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座灵活的庇护所专为布里斯班的亚热带气候设计,既可用于日常社交、游戏或静谧冥想,也可摇身一变成为餐厅或舞台。

作为Nguigi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后裔,艺术家伊莉莎·简·卡迈克尔(Elisa Jane Carmichael)创作的雕塑作品《水是生命》为这片空间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是对原住民与这一生命之源深厚情谊的致敬。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河畔花园 | Hassell项目

持续再生

再生系统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与旺盛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它依托于自给自足的资源、可靠的资金来源和福祉保障。

为了达成城市的长远愿景,再生系统的实践方法不仅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着力于修复已有的环境损害,并致力于培育一个更具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城市通过采取再生措施,积极减少或抵消其环境足迹,从而成为推动这一过程的关键力量。

城市滨水区再生的三大特征:

  1. 城市设施的综合优化与再生,持续激发社区生活的活力与创新
  2. 稳健的财务规划与适度增长,保障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
  3. 重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迈向持久生态健康与循环发展

中国深圳的南澳西涌城市设计建立了一个世界级的持续再生的生态系统,我们在其中也发现了这三种特质。

中国深圳,南澳西涌城市设计 | Hassell项目

中国深圳,南澳西涌城市设计

西涌是中国最美丽的海岸之一,拥有沙质细腻的海滩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热带风光。然而,它同时也是科技巨头城市深圳的一部分,深圳的迅猛发展对西涌位于中国南海的原始环境造成了破坏。此外,台风“山竹”也是袭击中国南方的大型台风之一,它摧毁了西涌大片沿海景观。

逆境之中,孕育着机遇 — 一个崭新的开始和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通过建立山地-海岸走廊、恢复栖息地和建造人工礁石,努力打造长期复原能力和生态稳定性。

建设繁荣的西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吸引外部资金,推动经济蓬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本地旅游管理,赋予居民更多权能。战略规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将新社区迁离敏感的旅游区域,以及有效地让当地人参与景观管理。这种方法旨在加强人与该地区自然资产之间的联系。

城市滨水区远非一张白纸 —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经济变迁的印迹。改造城市滨水区依赖于有远见的合作伙伴与社会多方推动力,包括大胆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富含文化意义的复兴策略和环境恢复的积极创举。在保留传统文化脉络的同时满足瞬息万变的现代服务需求,我们可以将滨水区打造成人们心驰神往的目的地,为未来的世代培育充满活力、富有韧性且且富有深意的城市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