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韧性地铁站的五大原因

作者:Peter Morley

Covid-19疫情、暴动、极端天气事件,很难知道下周我们社会将面临什么挑战,更不用说未来30年甚至更远的将来了。

地铁站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前瞻性思维,从而设计出持续运行的轨交基建,无论世界又将经历何种变革。以下是地铁站的设计必须具备韧性的五大原因。

1. 可能会发生(也确实发生)的最糟情况

每当发生重大事件时,我们总会盘点并重新思考如何设计出能够更好地应对特殊情况的基础设施。比如说,这次的Covid-19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为车站设计更多空间,从而避免人群聚集,同时设置通风性更好或开放式的候车区,以尽可能减少人群接触和空气污染的风险。

我们同样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设计减少表面接触的风险,比如无接触付款和售票设施,以及自动消毒的扶梯扶手,这些可能会成为常设设施。

近期的另一事件为2019年巴黎警察与暴力示威者之间发生的冲突,地铁站不得不关闭。
2019年2月,成千上万的“黄背心”运动暴力示威者靠近巴黎地铁站的入口。图源:Norbu Gyachung/​Alamy 新闻实况

深圳的前海地铁站是韧性车站设计的一个范例。除了车站功能,其还在灾难或战争爆发时用作民防避难处。因此,如何让市政建筑和构筑物既开放、受欢迎,又具备防弹功能,对设计师来说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前海车站的设计使其具有混凝土防空洞功能,但出入口却是城市景观中亲和力十足的玻璃灯塔。门藏于地下和墙面饰板后。发生灾难或紧急事件时,门将会旋转关闭以封闭车站的内部空间。

前海地铁站(施工中)的一个亲和力十足的入口,由Hassell设计。图源:陳偉崙

车站入口使用大量的玻璃对长期的坚固性仍是一项挑战。但如果只是建造一个混凝土方盒,那也难以让人亲近。

目前,澳大利亚的许多地铁站使用穿孔金属板替代玻璃材质。金属板更为坚固耐用,板面不易被涂鸦污染,但可以展示社区艺术品。墨尔本的West Footscray车站就使用了大块的透明穿孔铝板,不同的穿孔呈现出引人入胜的图案。经久耐用的设计可以也应该体现人性关怀。

墨尔本West Footscray车站的穿孔金属板,由Hassell设计。图源:Peter Bennetts

2. 长期存在的基建设施

当我们设计和建造地铁站时,我们是在为未来世代投资。与大部分的楼宇建筑不同 — — 这些大楼每过三十年左右就被新的楼宇取而代之或大规模重建,地铁车站规划的使用年限为100年甚至更久。车站的结构和饰面需要具有高度的韧性,设计师需要对未来的乘客增长和众多其他影响因素进行预测,从而留出适应和调整空间。

当我第一次走在刚完工没多久的港铁香港站的地下通道中,我无法理解为什么空间如此空旷。二十年后,在同样的地方经历过高峰时刻的拥挤后,港铁设计的先见之明得到了最佳佐证。

香港站地下通道的高峰时段。图源:SUET TING CHEUNG / Alamy

另外一个更大的挑战是试图预测并为飞速发展的科技预留空间。科技发展太过迅速,五年后即可天差地别,更没有人能预测100年后科技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正如伦敦横贯铁路(Crossrail)所展示的,最佳的设计方法是接受科技的持续更新,电缆的保护套、支架和网络系统的设计要实现最大的灵活度,且容易替换。屏幕的界面、摄像头和感应设施的升级都要像我们换手机一样轻而易举。

3. 变化快速的气候

世界正在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正成为常态。车站设计需要预见空间如何应对酷暑,入口如何应对暴雨洪水,顶棚如何在恶劣天气中提供遮蔽和保护。

新建的布里斯班的阿尔伯特街地铁站值得我们借鉴,其建筑设计很好地考虑了气候因素。车站的巨大悬顶和入口能够将来自布里斯班河的洪水挡在几米之外。在未来的100年里,布里斯班河有可能再次决堤。

布里斯班跨河轨交阿尔伯特站入口顶棚,由Hassell设计。

4. 安全和包容的设计

轨交车站,尤其是地下车站,有着严格的消防和生命安全控制系统,这往往限制了空间设计,对建筑饰面也没有多少选择余地。车站是否能够提供安全的疏散方式是设计的首要考量,但是个人的安全、设计的包容性和可达性也是另一大重点,从而确保车站整洁,视线明晰,没有视觉死角或是不常走的“死”路。

人流较多的开放空间往往得到“被动监管”并让人更有安全感。用隔断墙来解决消防和生命安全风险,或是用多个柱子来解决结构问题可能无意间减少了空间的安全性,因为这会阻断被动监管。悉尼的麦考瑞大学站成功地解决了这两大问题。超高的天花隐藏设置了排烟通风系统,形成蓄烟空间,而开放式的车站大厅视线清晰,更易于被动监管和保障生命安全。

悉尼地铁西北线中的麦考瑞大学站开放整洁的车站大厅,由Hassell设计。图源:Simon Wood Photography

5. 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了我们城市的血脉,如果没有公共交通我们的现代城市社会将难以为继。地铁并不只是人们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工具,还让人们能够平等地享有就业、公共设施和经济繁荣的权利。

当办公楼、学校或是剧院在一次灾难中毁坏了,城市还能继续运行。然而,如果轨交设施瘫痪了,那影响将极其深远。韧性轨交设施的设计不仅仅为了维持正常运营,更在于让我们的城市和其经济繁荣得以延续。

由Hassell设计的深圳龙岗枢纽站:城市生活中心的交通基建。

在设计时如若考虑了所有这些风险和限制,基建设施往往会过于关注工程,导致空间只具有功能性而缺少人性关怀。但是好的基建设施设计在实用的同时还具有启发性。

所有的设计决策应将乘客作为核心因素,但讽刺的是乘客永远都是那个不会出现在重要决策会议室中的群体。因此,设计师需要成为最终用户的守卫者,无论会遇到何种技术挑战,都要从乘客体验的层面出发考虑所有的项目决策。

毕竟,最终的设计成果会陪伴我们子子辈辈的生活,到时候全球变暖、社会动荡、流行病以及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挑战都将继续存在,当然我们更期望看到的是常年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和平繁荣。